- 许圣豪;杜运潮;兰佳豪;袁克镖;
为了有效提高港口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及安全水平,构建基于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及恢复能力3维度的港口供应链韧性评估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2017—2024年宁波舟山港运营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韧性及安全水平进行测评。研究发现:宁波舟山港供应链韧性评估等级由“差”提升至“好”,并呈现出逐步提升的趋势。根据指标权重分析结果可知:影响港口供应链韧性的关键因素分别是信息化水平、设备自动化程度和资产周转率等。基于此,从提升信息化集成能力、深化设备自动化和优化资产运营效率3个方面提出港口供应链韧性的优化策略。
2025年03期 v.37;No.128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 杨丰宇;王崇彩;代犟;
为探究农产品主播话术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刺激-有机体-反应(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引入中介效应检验,系统分析主播话术清晰度、亲和力、专业性和互动性4个维度对消费者愉悦感、信任感及购买意愿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清晰度、亲和力、专业性和互动性在模型路径中对信任感、愉悦感和购买意愿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愉悦感和信任感在主播话术与购买意愿之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该研究拓宽了消费者行为理论在农产品直播营销领域的应用范围,可为农产品直播带货话术策略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3期 v.37;No.128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赵飒飒;兰国辉;
为探究我国淮河流域的低碳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以2014—2023年淮河流域23个城市的物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松弛值的数据包络分析(slacks 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BM-DEA)模型测度低碳物流静态效率值,利用全局参比(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度动态效率值,并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观察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淮河流域低碳物流效率受到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政府支持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影响后静态效率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所下降。GML指数分解结果显示:2014—2023年技术进步是影响淮河流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基于分析结果,并结合淮河流域物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该区域低碳物流发展。
2025年03期 v.37;No.128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王宇晨;姚德利;
为探究数字经济、民生改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构建涵盖数字经济、民生改善及生态环境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安徽省2013—2023年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识别了关键障碍因子。研究发现:安徽省在数字经济、民生改善及生态环境系统3个维度上的综合发展指数均持续上升,耦合协调度也经历了从“严重失调”至“中级协调”的显著提升,但整体仍处于中等协调发展水平;其主要障碍因子包括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水资源量及固废综合利用率,揭示了技术转化效率不高、水资源管理有待加强及固废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
2025年03期 v.37;No.128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陈盈文;孔松;赵力晨;
为了从宏观层面科学预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2024年)数据,构建包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年末人口数、地区运输线路长度(公路里程)、地区民用汽车拥有量等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的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 VAR)理论模型;通过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探究解释变量特征,采用单位根检验验证序列平稳性并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建立新疆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VAR预测计算模型;通过特征根检验验证模型稳定性后,实施具体的预测计算。结果表明:新疆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基本低于5%,预测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研究提出的预测计算方法可为地区道路交通事故防控政策制定、区域道路交通安全资源配置优化提供数据参考。
2025年03期 v.37;No.128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蒋岚;张冬冬;郑金桔;王霖;杨为佑;
针对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在联合培养研究生中存在的“校际联培结构性矛盾”,构建了“长效—多元—生态圈(long term-diversified-ecological,LDE)”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模式,即通过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保障联培长效性,打造多元导师梯队促进教师发展,实施生态圈培养增强学生获得感,最终形成系统整合方案。实践表明:“LDE”模式显著提升了联培研究生的学术产出与培养质量,同时促进了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与师资发展,为校际联合培养提供了可推广的范式参考。
2025年03期 v.37;No.128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林灵;佟晨;
为缩短人才供需差距,以提升职业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对“管理会计”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包括基于区域制造业转型需求的课程目标、以管理会计职业能力为框架的教学内容、“四阶、四环、四化”的教学流程设计及“过程化+终结性”教学评价方法。课程改革前后对比性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比参照组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成绩显著提升,课程满意度指标持续改善;同时,改革措施显著提升了同行评议结果,其中教学效果维度的满意度增幅最大。
2025年03期 v.37;No.128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 孟晓红;朱美燕;陈小亮;陈莉萍;吴高园;许巧枝;
为优化“基础写作”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从埃里克·埃里克森“文化认同”理论出发,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中“今”“古”“人”“文”四大主题为代表的地域文化融入“基础写作”课程,探索并形成一套全新的课程教学设计。课程细致分解教学目标,融入地域文化,针对性开展了体验式、沉浸式、项目化、混合式教学,并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检验教学效果。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融入地域文化的“基础写作”课程成效显著,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更增强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2025年03期 v.37;No.128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谢涵;
为拓宽英语教学理论应用范畴,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数智化转型,基于产出导向法与混合式学习理论,依托“大学英语口语进阶”课程,设计了“问题驱动—学习促成—应用产出—合作评估”(motivating-enabling-production-assessment,MEPA)的大学英语数智化教学模式:围绕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及交际素养设计教学内容;通过语料库、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口语评估系统、学习通平台等数智技术整合教学流程,结合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小组协作,实现英语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场景的呈现、探索、实践及延伸;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多元主体评价。教学实践效果表明:该模式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积极意义,为大学英语数智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2025年03期 v.37;No.128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黄艺香;陈辉金;张光旭;
为了解决当前工程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不能协同提升的问题,提出了课堂引导课后实践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以“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课程为载体,构建了“一主线、两连通、三融合、多模块”的教学框架,通过工程案例和实践项目重构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技能提升与非技术素养培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展现了该模式的实施成效。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增强其实践应用能力与工程综合意识,从而有效提升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03期 v.37;No.128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 廖白玲;刘甜甜;
为应对本科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业成绩低下的问题,依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 QCA),探究“外驱力场域”下本科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成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外驱力场域”下,外驱力、主动行为是本科生学业成绩进步的关键前因条件;本科生学业成绩进步呈现多元路径,“外驱力场域”通过提供结构化学习环境、明确学习目标和及时反馈,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研究结论为高校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证依据。
2025年03期 v.37;No.128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