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丽;
为了提升“文字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古文字原材料和书写古文字,基于OBE理念,剖析了当前“文字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识记甲骨文、辨识小篆、讲授理论知识”三个环节及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教—创”融合模式等方面对“文字学”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同时,围绕OBE理念提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考核方式。教学实施效果表明:采用该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2024年01期 v.36;No.122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2K] - 姜毅;
为培养具备经济思维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分析“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OBE理念对整个教学方案进行改造和优化,重构了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实施和学习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目标驱动,强化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融合,同时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评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实践表明:该课程重组设计,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024年01期 v.36;No.122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 周微;
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多能力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以某高校机器人相关专业为例,将机器人工程、网络工程(人工智能)、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电气自动化工程和工业设计五个专业交叉融合办学,开展“新工科”教学改革,进行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下的“5PnA项目制”教学创新设计,提出优化5P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细化各专业5P课程内容、完善nA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搭建柔性多元硬软件平台等创新路径。以期为高校工科类专业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办学提供了有效案例。
2024年01期 v.36;No.122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 谢涵;王益明;
为顺应当前“一带一路”语境,将融入思政元素的英语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ELF)理论应用于“英语口语”课程教学设计。通过嵌入模块化的英语通用语教学内容,采取“学用评一体,三化融合”的教学策略,设计“跨越学科,育人导向”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教学实践表明:采用该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文化自信、习得语言文化知识和培养语用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2024年01期 v.36;No.122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 张凤梅;
为深入推进外语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相统一的目标,选取外国文学中的经典文本,探索“思辨+思政”相结合的教学路径。提出“思辨+思政”的必要性在于外语学科的“施为性”特征,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力量有可能在学习者习得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又深刻的影响。其理论进路在于采取后殖民视角,发现西方叙述话语中隐含的中心主义色彩;现实途径在于巧妙设问与对位阅读,发掘出文字背后的隐含意义。同时,通过典型课程教学案例示范“思辨+思政”理念的落地,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意识与文化批判能力。
2024年01期 v.36;No.122 86-9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4K] - 丁大伟;丁洁;赵勃;徐丰羽;
为提升学生对机器人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能动性,设计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机器人智能折弯的实验教学方案。该方案结合“机器人学”和“钣金成型技术”专业知识,基于折弯路径规划等理论设计了包含规划算法分析、钣金折弯加工实验与虚拟环境仿真等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分别针对机器人路径规划中不同算法的理论知识进行原理教学,随后在所搭建的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平台上进行实践探索。相比于纯理论教学,这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法,可将知识点理解率提升30%,极大程度拓展了数字孪生技术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理论知识。
2024年01期 v.36;No.122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6K] - 何赵娅;许忠达;耿师导;傅海威;
为适应新文科的需求,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应用型高校物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载体,从建设理念、目标和内容三个层面,利用归纳演绎法形成知行协同型、应用反哺型、渐进拓展型、素能并重型及智能创新型等五种建设形态。通过塑造并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造宁波市港航及先进制造业综合实训平台。该应用型高校物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场所。
2024年01期 v.36;No.122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