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特稿

  • 那些叫津子围、马凯、罗序刚的家伙——津子围小说人物论

    周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津子围小说创作进入高峰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津子围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那些以相同或不同职业、身份、面目频繁出现的同名人物,如知识分子津子围、机关职员马凯、警察罗序刚等,并通过多个作品的积累逐渐形成了面孔清晰、边界分明、具有同质性的人物谱系。以同一名字重复出现的人物,既是特定时代情感的文化表征,又在不断重复中强化着作者的言说姿态,并深深地嵌入在九十年代以降的历史中,在他们的故事和言行中可以管窥到时代精神图谱的轮廓线,以及写作者的生活经验与介入社会的视角。

    2024年01期 v.36;No.12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人文社科

  • 从“故事新编”到现实批判——论现代作家杨荫深的创作

    陈莉萍;

    为剖析杨荫深的创作特色,合理评价其创作成就及文学史意义,通过经典重述、对比分析、文本细读等方法,对其文学作品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结果表明:杨荫深的两大类创作各具特色,其一以来自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为主要题材,形成了“故事新编”系列,是新文学与口传文学、旧文学良性互动的结晶;另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有着自觉的批判精神。杨荫深风格多样的文学创作为新文学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

    2024年01期 v.36;No.122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吟诵四明山:近现代报刊刊载四明山文学作品探析

    唐海宏;

    为更好地提升四明山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近现代报刊刊载题咏四明山文学作品体裁、时段分布、作者身份等的统计分析,结合作品的主题思想、审美追求以及价值取向的探究,可以发现,这些作品主题多元、审美追求独特。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注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它们不仅展示了四明山自然风光和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近现代浙东的时代风貌和社会文化现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2024年01期 v.36;No.122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我国刑事复权制度构建的概念、理论及路径

    张锐;

    为解决犯罪附随后果严重的负面效应问题,通过规范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刑事复权制度理论基础和优势进行研究。首先,对刑事复权制度进行了重新定义,其指在特定条件和法定程序下,针对遭受资格罚的受刑人,恢复其作为普通公民的资格和权利的刑罚消灭制度。其次,根据公平的正义原则、比例原则和刑罚的惩罚预防并行原则,论述了刑事复权制度规范层面的正当性。再次,提出了我国刑事复权制度构建的路径:刑事复权制度符合刑罚制度本土化的需求,应当采取独立章节模式在刑法第四章第七节之后加以规定;刑事复权制度适用于不具有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险性的犯罪人,在满足特定的时间条件后,公权机构应颁发复权犯罪记录证明。

    2024年01期 v.36;No.122 22-2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 双重名誉法益观下网络侮辱的侮辱性判断进路

    张洪滔;

    为了应对网络时代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网络侮辱的侮辱性判断困难的问题,以刑法教义学中法益分析方法作为进路探究网络侮辱行为是否构罪。网络侮辱成立侮辱罪的前提是侵犯了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名誉,侮辱罪的保护法益是包括外在名誉与主观名誉的双重名誉法益。对于网络侮辱的侮辱性判断遵循从外部名誉到主观名誉的双重判断。在双重名誉法益观下,对披露重要隐私而非一般隐私的行为能够成立侮辱罪,对具体群体而非抽象群体进行侮辱行为能够成立侮辱罪。

    2024年01期 v.36;No.122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思想政治

  • 网上群众路线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经验研究

    王中会;闫翔;张裕;

    为扩大民主范围、丰富民主内容、增强民主实效、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全面深入持久发展,通过总结网上群众路线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经验发现:网上群众路线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的同时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目标向度、实践向度、动力向度上具有一致性和耦合性,因此网上群众路线不仅能够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效能,而且还能够深化参与实践、促进民主协商主客体统一、推动民主决策智能化发展、引导民主监督常态化运行。基于此,提出网上群众路线支撑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四个策略,即完善数字技术支持系统、推动党群交流服务平台建设、转变广大党员干部工作方法和实现网上网下群众路线联动。

    2024年01期 v.36;No.122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 祛魅与重构:劳动观视域下青年“躺平主义”群像特征、缘由探赜及疏解之道

    沙君;吴海龙;

    为有效遏制青年劳动观偏差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助推“躺平青年”变身“奋斗青年”,以劳动观为视角勾勒了青年犬儒式“躺平”、仪式型“躺平”、无奈式“躺平”和调侃式“躺平”等不同类型“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及其内在原因;阐述了劳动目的的物化、劳动动力的弱化和劳动体验的异化是“躺平主义”生成的根源,“躺平主义”展演了当代青年的唯利是求、无欲无求和求之无味现象。疗愈青年“躺平”之“疾”,需要主体意识、网络体验、社会运行、劳动教育四个维度协同联动,以期共同安顿青年心灵秩序,重建人生意义,打造青年昂扬挺立之幸福人生。

    2024年01期 v.36;No.122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7K]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价值及路径

    庄美金;

    为更好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从目标追求、创新理念和协同效应三个维度分析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明确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为:推动劳动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实践智能化、教育评价精准化。提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四个路径,即坚持以劳育人的价值导向、整合劳动教育的教学体系、搭建新劳动教育实践场景和实施劳动教育智能化评价。

    2024年01期 v.36;No.122 49-5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 弹幕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俞丽丽;牛菲;

    为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科学应对弹幕文化消极影响带来的挑战,在理论层面深入剖析弹幕文化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交互性和即时性、符号化和碎片化、娱乐化和自由化相统一的特征;阐述弹幕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价值归宿扭曲化等消极影响;从内在保障、合理规制、良性循环三个维度提出应对举措,优化弹幕文化,坚持从改善弹幕视频内容、强化网络空间法律法规、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2024年01期 v.36;No.122 54-5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教育教学

  • 基于OBE理念的“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王丽;

    为了提升“文字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古文字原材料和书写古文字,基于OBE理念,剖析了当前“文字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识记甲骨文、辨识小篆、讲授理论知识”三个环节及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教—创”融合模式等方面对“文字学”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同时,围绕OBE理念提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考核方式。教学实施效果表明:采用该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2024年01期 v.36;No.122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2K]
  • 专业认证OBE理念下的“工程经济学”课程的重组设计

    姜毅;

    为培养具备经济思维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分析“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OBE理念对整个教学方案进行改造和优化,重构了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实施和学习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目标驱动,强化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融合,同时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评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实践表明:该课程重组设计,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024年01期 v.36;No.122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 多学科交叉融合视域下高校工科专业“5PnA项目制”教学创新设计

    周微;

    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多能力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以某高校机器人相关专业为例,将机器人工程、网络工程(人工智能)、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电气自动化工程和工业设计五个专业交叉融合办学,开展“新工科”教学改革,进行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下的“5PnA项目制”教学创新设计,提出优化5P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细化各专业5P课程内容、完善nA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搭建柔性多元硬软件平台等创新路径。以期为高校工科类专业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办学提供了有效案例。

    2024年01期 v.36;No.122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 “一带一路”背景下融入思政元素的ELF理论在“英语口语”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谢涵;王益明;

    为顺应当前“一带一路”语境,将融入思政元素的英语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ELF)理论应用于“英语口语”课程教学设计。通过嵌入模块化的英语通用语教学内容,采取“学用评一体,三化融合”的教学策略,设计“跨越学科,育人导向”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教学实践表明:采用该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文化自信、习得语言文化知识和培养语用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2024年01期 v.36;No.122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 外语教育中的“思辨+思政”路径探索

    张凤梅;

    为深入推进外语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相统一的目标,选取外国文学中的经典文本,探索“思辨+思政”相结合的教学路径。提出“思辨+思政”的必要性在于外语学科的“施为性”特征,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力量有可能在学习者习得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又深刻的影响。其理论进路在于采取后殖民视角,发现西方叙述话语中隐含的中心主义色彩;现实途径在于巧妙设问与对位阅读,发掘出文字背后的隐含意义。同时,通过典型课程教学案例示范“思辨+思政”理念的落地,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意识与文化批判能力。

    2024年01期 v.36;No.122 86-9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4K]
  • 面向智能折弯的机器人数字孪生平台实验教学探索

    丁大伟;丁洁;赵勃;徐丰羽;

    为提升学生对机器人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能动性,设计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机器人智能折弯的实验教学方案。该方案结合“机器人学”和“钣金成型技术”专业知识,基于折弯路径规划等理论设计了包含规划算法分析、钣金折弯加工实验与虚拟环境仿真等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分别针对机器人路径规划中不同算法的理论知识进行原理教学,随后在所搭建的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平台上进行实践探索。相比于纯理论教学,这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法,可将知识点理解率提升30%,极大程度拓展了数字孪生技术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理论知识。

    2024年01期 v.36;No.122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6K]
  •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物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

    何赵娅;许忠达;耿师导;傅海威;

    为适应新文科的需求,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应用型高校物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载体,从建设理念、目标和内容三个层面,利用归纳演绎法形成知行协同型、应用反哺型、渐进拓展型、素能并重型及智能创新型等五种建设形态。通过塑造并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造宁波市港航及先进制造业综合实训平台。该应用型高校物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场所。

    2024年01期 v.36;No.122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4K]

教育教学_辅导员专稿

  • 大学生生涯发展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

    刘群燕;

    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生涯发展能力,在拓展大学生生涯发展能力内涵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调查了宁波市四所高校大学生生涯发展能力现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涯发展能力部分指标得分失调;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与生涯教育需求满足情况显著正相关,与校园文化活动经历负相关。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重塑生涯教育理念、建立生涯教育档案、开展生涯咨询与辅导和打造生涯发展文化等对策。

    2024年01期 v.36;No.122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0K]
  • 数字赋能视域下高校心理困难学生危机预警机制构建与应用策略

    李嘉铭;

    为了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困难学生危机预警能力,分析了高校心理危机发现机制现存的问题与不足;提取高校数据管理平台中的三类场景六个特征数据,并根据设定的预警阈值数据分级判定不同程度的危机情境;从数字赋能的视角构建了心理困难学生危机预警机制。同时提出了不断完善学生管理数据库、制定动态预警等级与标准、健全责任监督制度和加强各部门间协作联动等应用策略。以期不断提升心理困难学生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处置精度,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4年01期 v.36;No.122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9K]
  •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及应用策略研究

    楼玉华;

    为了探索家校社协同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优化,以尤·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并借助模型阐明了各参与方的责任。同时,从不同层级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模式的应用策略为:界定角色,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协调互动,深化家校社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整合资源,促进政策支持在家校社协作中的作用;文化洞察,评估社会价值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024年01期 v.36;No.122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8K]
  • 童年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刘存才;蒋瑶琪;熊世雯;李杨;常艳;王紫霏;

    为了探讨童年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检验破碎世界假设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感知网络匿名性的调节效应,采用童年期情感虐待量表、破碎世界假设量表、感知网络匿名性量表和青少年网络攻击性行为量表对1 230名青少年进行施测。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攻击性行为;破碎世界假设在童年期情感虐待和青少年网络攻击性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感知网络匿名性在中介路径后半段“破碎世界假设→网络攻击性行为”中起调节作用,感知网络匿名性在直接路径“童年期情感虐待→网络攻击性行为”中起调节作用。建议通过降低青少年童年期情感虐待、加强家庭情感温暖建设和降低感知网络匿名性,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世界假设来减少其网络攻击性行为,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建立,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024年01期 v.36;No.122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4K]

  • 来稿须知

    <正>1.《宁波工程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和自然科学学术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理工研究、人文社科、教育教学。欢迎我校广大师生员工及兄弟院校、科研部门、工程企事业及政府管理部门的作者积极赐稿。

    2024年01期 v.36;No.122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 下载本期数据